
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王斌礼 绘
杨柳泛绿,新燕啄春泥时,晋南农村的庙会便来了。农历三月,晋南农村的庙会犹如赶场,从月初持续到月尾。与城里庙会不同,农村庙会不仅热闹,更承载着农耕文明,象征农闲结束、农忙开始。
我们村里的姜嫄圣母古庙会,相传是为了纪念后稷母亲姜嫄娘娘,农历的三月十六为庙会的正日子。从三月十三起,村里就热闹起来,通往大队院的路上就摆满了吃的、玩的各种小摊。庙会期间唱大戏是必备节目。戏台位于村大队院的南边,是用水泥石头垒起一圈高约一米五的边裙,填土并打上水泥地面的露天方台子。虽简陋,但每年庙会唱戏时,它就有了戏台的名分。台子上搭起了帆布帐篷,挂舞台射灯,拉上幕布。孩子们好奇幕布后的情形,想知道戏里人在幕后是否也用戏文说话。
看戏的多是本村和邻村的村民,他们搬着凳子、倚墙或坐在自行车上等待。孩子们跟着大人看戏,实则惦记着零嘴。大人们此时格外大方,孩子们花一两块钱,就能买到冰棍、酸梅粉、江米蛋等零食,吃得满足。
电铃响,鼓乐齐鸣,大幕拉开。演出剧种以蒲剧、眉户剧为主,经典剧目如《卷席筒》《杀狗》等宣扬孝道、忠爱。老人们沉浸在悠扬曲调和跌宕的剧情中,随剧情或喜或悲,甚至落泪。而小孩则只是为凑热闹,白天是缠着大人要吃的,或合起伙来嬉戏打闹。晚上困了,一个个坐在凳子上打瞌睡,或催促大人回家,搅扰大人兴致。
庙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三月十六正会的那一天,村里的民俗表演登场。为了表演,村里人准备了好长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扭动着腰肢,尽情展示着、乐和着。锣鼓、旱船、秧歌、高跷传统表演项目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里三层外三层,锣鼓声、笑声、喧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说姜嫄娘娘很灵验,庙会时总会下雨。阳春的天气,因淅沥小雨平添了几分凉意,但丝毫不会影响看戏的热情。戏台上和戏台下的人,依然那般忘我,台上的在投入地演,台下的在专注地看,就是一幅人间春雨的村野和美画面。
如今,村里的庙会仍然在延续,已更名为“姜嫄圣母文化节”。曾经简陋的戏台原址上,矗立起了一座高大气派的新式舞台。舞台上,不仅有古装戏,还有现代戏和文艺表演,以及致富、普法、医保等群众性宣传演出。“庙会”这个村里的大事、盛事,在村民和游子心中,犹如一把“拴心锁”,紧紧将家乡与人们的心相连、相系。
并州新闻 金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