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长江日报记者对武汉市江汉区委书记叶文静的深度采访,为社会各界勾勒出江汉以支点建设为目标、推动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考量。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叶文静书记系统阐释了江汉区推动“三个优势转化”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优势,强化健康服务品质区等特色产业集群的驱动效应,以产业聚链成群构筑支点建设硬核支撑。健康服务品质区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撬动现代服务业升级、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关键。江汉区立足产业优势、赋能支点建设的战略逻辑,以打造健康服务标杆引领全域产业转型,最终构建起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竞争力。
晨光熹微映湖畔,健康驿站服务忙。清晨的西北湖,薄雾中已有老人结伴走向智慧健康驿站。刷个牙的功夫,血糖仪、体质辨识仪等自助设备就“吐”出了七项健康报告,数据实时“飞”往家庭医生案头。这般烟火气里的健康场景,恰是江汉区“健康毛细血管工程”的生动展现。当前,江汉区已构建起以三甲医院为龙头、区属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1+1+12”紧密型区域医联体的“江汉医疗核心圈”,织就全民健康守护网。2020年,江汉区被评为第四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推进,让养老不离家,一键寻求帮助,定期上门服务;“互联网+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服务发展方式,促使全区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搭建起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看病更方便……江汉区实现了“三助一护”服务体系全覆盖,更多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就可享受养老服务发展成果。
当政务窗口打破数据孤岛,当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和社区工作者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江汉区用制度创新叩响了“健康中国”的基层强音。这不仅是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更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级。从“生病才管”的被动应对,到“追着管健康”的主动关怀,背后是江汉区党员干部对“健康红利”的深刻认知。最好的医疗资源,是让居民少生病;最优的服务模式,是防患于未然的温情守护。当制度设计真正以人为本,当健康管理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健康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民生愿景,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随手获得。这种“制度+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着健康服务品质区建设的江汉新篇。
一城烟火半城诗,健康如饮人尽知。江汉区文化底蕴深,健康理念融得巧。健康金融是大美江汉的“靓丽名片”,江汉将健康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新动能,让健康服务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新引擎,品类多样的健康金融产品,助力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促进健康科技成果、前沿诊疗技术快速转化。真正的健康服务,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设施堆砌,而是让健康理念如空气般渗透进生活的日常,同时因为健康拓展更深度的发展,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健康是最好的民生工程,是让每个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都能触摸到品质生活的温度,在举手投足间完成与健康的对话。这种浸润式的健康服务品质区建设,是江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不是写在报告里的指标,而是推窗见绿的舒心,是随处可遇的关心及发展信心。江汉健康服务品质区建设,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日常。江汉明珠耀楚中,两江交汇气如虹。古今交融康养地,健康烟火万家融。在江汉这方洞天福地,健康已经成为流淌在江汉街巷里的生活美学。时代在发展,让我们共同见证这颗江汉明珠用“医养共生”的发展哲学,在长江之滨写就最具烟火气的民生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银龙(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