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要从短视频中获得深度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20:50:00    

□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腾讯研究院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非要做成短视频吗?》的文章,文中提到在“渠道为王”的背景下,短视频新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短视频新闻拥有更大的受众范围、更快的传播速度,但也存在着大量重复、质量低、甚至假新闻的问题。文章认为,这不但有损专业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容易误导受众,成为编织“信息茧房”的罪魁祸首。读者也纷纷表示:“这种短视频新闻根本没有意义,不如直白文字加图更加简单直接。”但笔者认为,该篇文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所看到新闻形式的边界,新闻非要做成短视频吗?其本质是一个“假问题”,我们应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不是新闻非要做成短视频,而是某些新闻需要短视频的形式。在该文的陈述当中,短视频新闻似乎“罪大恶极”,也因此得出新闻没有必要做成短视频的结论。但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短视频拥有更加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这决定了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一般是要比单纯的图文更加有效的。

短视频形式的新闻与其他形式新闻并无根本矛盾,新闻非要做成短视频吗?本质上是一个“假问题”。在短视频新闻流行的今天,某些报纸和刊物仍然存在,深度的文字和视频报道也仍然存在,甚至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各个新闻报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非侵占,不同形式之间并无根本矛盾。当新闻做成短视频,只是因为这个新闻事件更加适合短视频的传播形式,面对需要深度报道的新闻,则也有与之对应的传播形式。文中对于新闻短视频化的批判,其前提是将读者限制在一个只能浏览短视频新闻的空间。然而,我们所厌恶的短视频新闻的缺点,本质是短视频的形式所带来的,那如果我们要获得自己所想要的深度与意义,又为何不寻找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新闻形式来获得呢?

短视频新闻的真问题在于其短视频的形式,他很有可能阻碍了媒体人和受众的深度思考,在无形中给人们的思想设置枷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实际上每一个选择都在受限,有形的限制经常是一些明文规定,无形的限制则在于思想。短视频新闻的形式,可能会让人放弃深度思考。比如,对于媒体人来说可能因常年制作短视频新闻,而在面对有探究意义的新闻时,仍然下意识地将其作为短视频新闻来制作。对于受众来说,短视频新闻稀少且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有可能让其“浅尝辄止”,削弱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造成受众的盲从现象。也因此,当面对互联网这一庞大集群时,看似我们可以轻松搜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因短视频的驯化,我们难以再接受更加严肃的媒介形式,从而为我们知识的获取增加了一种无形的限制。

如何解决短视频形式的“真问题”?根本在于不断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在“人人皆媒”的当下,早有许多专家学者意识到了新媒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诸如“推动算法向上向善”的解决方案。但在“渠道为王”的背景下,算法的改良也仅仅是“望梅止渴”,毕竟企业脱离不了流量而生存。因此,既然要解决“真”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根本”,若大众媒介素养得到一定提高,拥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能力,其面对虚假新闻时便更能主动识别、面对跟风时也会更加谨慎等。从而以人自身的力量,推动各种消息的优胜劣汰,达到让人推动算法向上向善,而非等算法推动人的向上向善。

“学新闻学的”是诸多网民在面对假新闻、假消息所说的一句梗,但事实是如果所有人都曾学过新闻学的基本知识,人们的媒介素养就能得到实质性提高,这些假新闻假消息才有可能越来越少。短视频形式的问题,不是学科本身的问题,新闻学也并非像张雪峰所说:“没有门槛”所以显得低级,相反地正是因为门槛的降低,其被推广向大众的责任就应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