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至此,荔湾区已累计有3个城市更新案例获全国推广。
荔湾区是广州中心城区,被一江珠水划分为南北两片。北片集聚了14个历史文化街区(占广州总数54%),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南片有19个城中村,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城市面貌品质亟待进一步提升。如何破解北片需改造、南片待开发的难题?
荔湾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多元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持续打造“更·新活力”党旗红党建品牌,以“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发挥组织优势,党旗飘在项目一线
荔湾区探索建立党建引领重点项目机制,深入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等做法,全区现有项目党支部46个,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老旧小区微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一线。
今年初,全区组建12支由254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征地拆迁攻坚志愿者队伍,到山村、坑口2个城中村进行拆迁攻坚。
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模式试点的山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举行了项目临时“大党委”成立大会。项目“大党委”发挥主心骨作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国企、街道、社区、经济联社等党组织资源力量,着力破解难题、有序联动推进。
截至目前,山村项目改造意愿征询同意率、首开区私宅签约率均突破90%,坑口项目征拆工作也稳步推进,充分彰显了组织优势。

山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成功签约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作。荔湾区制定出台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大发展平台规划”“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长期规划,分区分类分步推进建设,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发改、住建、规划资源等20多个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城市更新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坚持以“一把手”基层党建项目、“民生微实事”等为抓手,实施了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推动基层党建更加可感可知、可触可及。“今年组织各街道和有关单位党组织‘一把手’认领了82个基层党建项目,包括邻里花园、口袋公园、通学路径、缮屋安居、党群服务阵地提质、适老适儿化改造等项目。”荔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激发先锋力量,党员带头攻坚克难
泮塘五约微改造是广州市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入选国家城市更新优秀案例,获“WA城市贡献奖”。时任荔湾区住建局公共设施建设科负责人的罗隐成从项目伊始,便深度参与、见证了项目的全过程,逐渐成长为城市更新领域的行家里手。
像罗隐成这样,耕耘在城市更新一线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为推进工作力量在一线集聚,荔湾区连续四年开展“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全区54个机关单位、2700多名机关党员下沉社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用心用情化解群众急难愁盼。荔湾区规划资源分局的党员代表说:“逢庆社区与永庆坊一路之隔,社区居民渴望能改造得和对面永庆坊一样好,我们将群众对改造的意见和需求反映上去,推动了社区改造。”

机关党员征求群众改造需求
此外,荔湾区税务局成立城市更新税费共治联合保障中心,编制广州市首个《城市更新税收协作共治流程》,组建“五朵金花”“聚荔巾帼”等多支党员服务队,党员骨干参与完成税费共治攻坚项目23个。
荔湾区还注重发挥老党员的作用,成立了“邻里帮帮”“银发先锋”“红棉老兵”等一批党员志愿队伍。位于彩虹街道园中园社区的玻璃屋党群服务驿站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阵地,以董叔为代表的8名老党员,连续八年为群众提供旧楼加装电梯业务咨询、经验分享、纠纷调解等服务,成功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近200台,群众送来的128面锦旗整整齐齐地挂满了玻璃屋的一面墙。
凝聚多元主体,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公众参与平台,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前不久完成了换届。相较上一届,不仅进一步健全了公众参与机制,更是由区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从区层面协调解决街区改造、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问题。

向共同缔造委员会委员颁发证书
经过多年的城市更新实践,荔湾区总结形成了一套“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独具特色的办法。
专家领衔方面,在广州市率先成立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专家全程指导、论证和技术把关,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21步工作法”,决策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
公众参与方面,精心制定80项历史文化街区、60项老旧小区的改造需求清单,采取“清单点菜”方式听民声集民意,征求意见率、同意改造率均达90%以上。
社会协同方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后续运营管养。比如,永庆坊片区引入万科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泮塘五约、西关大屋、耀华大街引入保利物业提供“微管家”服务,金盈居、裕兴苑等小区通过居民自治实现共治共享。
在城市更新中,荔湾注重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活力。一方面,在历史文化街区强化业态导入,重点引入非遗展示、创意办公、餐饮民宿和商业配套等业态,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仅今年春节期间永庆坊就接待了超120万游客。
另一方面,围绕“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便民服务、治安、卫生、教育、交通、文体等领域纳入老旧小区微改造范围,系统构筑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西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增埗片区微改造项目中,我们将原有的社区办公场所改造成为老年活动中心,修缮了儿童乐园,增设了儿童游乐设施,让服务‘一老一小’更有温度。”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邓钰欣 荔宣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