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探古滇国 寻益州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0:18: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发掘单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区文物管理所、云南大学

项目负责人:

蒋志龙

遗址概况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东北距出土 “滇王之印” 的石寨山古墓群仅700米,是云南高原已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河泊所遗址位置图

河泊所遗址所在的云南滇中地区,是石寨山文化(俗称滇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的四次考古发掘,揭示了石寨山文化的独特面貌和丰富内涵,明确了石寨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最高等级墓地,实证了文献中有关滇国历史的记载。

2014年,“石寨山古墓群考古工作计划”获批实施,围绕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工作。截至2024年12月,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9000余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河泊所遗址上蒜一小地点历年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前期工作成果

通过大面积考古调查、普探及重点钻探,基本廓清了遗址的宏观聚落形态及结构布局。河泊所遗址地理位置优越,选址考究。遗址西面紧邻广袤的滇池水域,东部自北向南由梁王、左卫、金砂、龙潭四座独立山体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作为中心聚落的河泊所遗址和高等级墓地——石寨山居中。因水资源丰富,河泊所遗址被庞大的水系分割成多个面积、形状不一的台地,台地被河道分隔、联通,形成了独特的河网交织、台地错落的聚落文化景观。台地上分布着丰富的文化堆积。经考古发掘,目前在河泊所遗址西部已发现居住区、祭祀区、手工业区等多种功能分区,文化面貌与石寨山文化关系密切,该区域极有可能是古滇国的都邑。而在河泊所遗址东部(现上蒜第一小学地点)则发现了汉代益州郡郡治的线索。

发掘区遗迹总平面图

重要发现

1.明确了益州郡城址主体结构布局

通过钻探明确了城址核心堆积区,平面分布呈方形,面积约18万平方米,堆积区外围发现周长约1800米的环壕。核心堆积区西南部的发掘揭露出两汉、魏晋两个时期连续叠压的城墙、壕沟结构以及东周时期的坝墙和大型木构遗迹。

城址布局图

两汉时期的城墙

大型木构遗迹(从西向东拍)

大型木构细节

2.初步揭示城内主要功能分区

在核心堆积区西南部揭示了汉晋时期的主干道路、建筑区和河道等功能分区。建筑区位于道路的南北两侧,发现两汉、魏晋两个时期的建筑遗迹。尤以前者最为重要,分为早晚两期, 在堆垫的黄土台基之上,发现柱坑、柱础石、散水、水井和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筒瓦、板瓦、砖等建筑材料,瓦件重量达120吨,有“益州”铭文瓦当、封泥、有字简牍等重要遗物。

城内功能布局图

建筑区遗迹分布图

道路堆积细节

11号水井模型

3.确定益州郡治的准确位置

发现两汉时期的封泥1900 余枚,包括“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与古滇国有关的封泥;“益州太守章”、“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和“交趾太守章”等西南边郡封泥;还有滇池、俞元、云南等益州郡下辖24县封泥。

封泥

发现简牍5万多枚,有字简牍5000余枚,是云南目前最大的一批出土文献。简牍内容包括文告、官方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涉及政区建制、职官制度、赋役制度、司法制度和民族关系等。

纪年简牍

另外还出土了“益州”铭文瓦当、“长乐”瓦当、纪年瓦当、云纹瓦当、花纹砖、铺地砖等重要遗物。

“益州”铭文瓦当

河泊所遗址发现的城墙、城壕、大型木构遗迹以及出土的“益州”铭文瓦当、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为准确确定益州郡治提供了考古实证,表明上蒜第一小学地点就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河泊所遗址商周至汉晋时期的系列重大发现,厘清了云南滇中地区从商周至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深化了对云贵高原古代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是近年来西南边疆考古取得的最新成果。

第二,河泊所遗址发现的春秋至魏晋时期连续叠压的城墙、大型木构遗迹,揭示的城内主干道路、高等级建筑区,以及出土的“益州”铭文瓦当、“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和大量有字简牍,为准确确定汉代益州郡郡治位置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第三,河泊所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见证了西南边疆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西南边疆从“多元”融入中华文明“一体”格局历史过程的典型案例。简牍中有关秦汉时期“郡、县、乡、里”的发现,填补了秦汉时期郡县制考古实物记录的缺失,为深入研究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基层组织提供了考古实证。

第四,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和简牍,实证了“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等历史史实。简牍中释读出的“滇国”、“滇丞”、“滇相”与此前出土的“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相互印证,表明西汉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了较为灵活的双重政治架构和柔性羁縻治理策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生动写照,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西南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突出重大价值。

工作照

简牍保护

器物绘图

田野发掘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