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个博物馆·国际古迹遗址日丨秦始皇帝陵里 品陕西古迹遗址发展的欣欣向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7:27:00    

1983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该节日的确定,让更多人意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古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25年度“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

新建成的耀州窑陈炉博物馆

在陕西,古迹遗址的保护工作长久且科学。‌政策上,陕西省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如《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确保文物安全。‌在具体保护项目和措施‌上,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石峁遗址、乾陵等古迹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成果斐然。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上,陕西各级法院通过设立司法保护基地、巡回法庭等方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国际化保护上‌,推行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试点,实施西安半坡博物馆综合提升改造项目等。

而在这诸多古迹遗址当中,秦始皇陵占据重要位置。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也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丽山园,是在秦始皇陵核心区上建设的一座遗址公园,主要包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和3.2平方公里的绿化面积两部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与秦兵马俑博物馆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56.25平方公里的广阔范围,重现了秦帝国的恢宏气象。陵园内封土堆高76米,内外城垣、寝殿遗址与数千件陪葬坑文物,共同构建起“事死如事生”的古代宇宙观,而1974年兵马俑的偶然发现,则让这座沉睡两千年的地下军团重见天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象征。

兵马俑博物馆作为遗址保护的典范,自1979年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为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三座兵马俑坑出土的8000余件陶俑、战车与兵器,不仅还原了秦代军事制度与艺术成就,更通过持续考古发掘,不断刷新世人对秦文明的认知。近年来,博物馆引入“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和数字化技术,攻克彩绘脱落等难题,实现了文物保护从抢救性向预防性的跨越。

不止兵马俑 陕西古迹遗址的多元模式保护与活化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古迹遗址保护已形成多维度探索。以秦始皇帝陵的古迹遗址保护为经验,在大遗址保护模式创新上,西安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的“退耕还林模式”、唐大明宫的“文旅融合模式”等,推动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此外,大明宫遗址公园通过复原丹凤门、打造沉浸式唐文化体验,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成效显著。

在科技赋能遗产监测上,西安城墙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与地铁振动监测系统,构建起“预防性保护”体系,是古迹遗址保护的现代化方案。在文明探源与国际合作上,石峁遗址以“华夏第一门”和精美石雕实证早期城市文明,其考古成果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国外合作研发彩绘保护技术,推动文物保护走向国际化。

从秦始皇陵的封土绿化到汉长安城遗址的生态修复,陕西将古迹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活态传承过程中,大雁塔通过变形沉降监测确保本体安全,同时结合数字技术重现盛唐气象;石峁遗址公园以考古大棚与互动展览,让远古文明“可触可感”。在古迹遗址的宣传和保护的过程中,西安城墙常态化举办非遗展演、汉服巡游,使古迹成为市民生活的文化地标,激发公众守护遗产的内生动力。

古迹遗址发展里的的陕西答案

从秦始皇陵的巍峨封土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回响,陕西以古迹遗址为纽带,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在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国际协作的驱动下,这片土地不仅守护着历史的厚重,更以开放姿态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