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WAVE,作者 | 侯恬
钢铁,被誉为国家的脊梁,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足以看出钢铁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中的重要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人均产钢仅够打制一把菜刀,到如今粗钢产量连续29年稳居全球第一。无论是航母下水、飞船升空,还是高铁飞驰,这些现代化工程都离不开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大支撑,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当之无愧。
中国不仅是铁矿石进口大国,钢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和出口大国。自1996年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超越日本登顶世界第一以来,中国钢铁产能和出口便持续扩张。
到2024年,中国的钢材出口规模已经达到1.107亿吨,占全国总量近8%,出口量仅次于印度产量,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钢材产量。这在世界工业史上都是罕见的。
作为钢铁大国,我国钢铁行业却长期处于规模庞大、利润不佳的困境。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上游材料铁矿石被国外垄断。即便如此,我国此前也并未对国外铁矿石公司提出过反垄断的要求,而是不断以量换价。
如今低价格的钢铁输出全球,各国却以保护本国钢铁产业利益为理由,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钢铁产业。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钢铁连续遭遇了多国的反倾销调查,这在短期内给本就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的中国钢铁企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但中国钢铁行业并非已经陷入绝境。供需格局的优化、技术进步的突破、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都在帮助钢铁企业在困境中找到生机。尽管面临外部压力,行业仍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潜力,其生命力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如同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封锁下的接连取得突破,中国钢铁行业也许能在这场外部“围堵”中迎难而上,通过技术革新与结构调整,突破盈利困境,迎来行业的新生。
当然,和半导体产业一样,中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利润的积累,也需要来自政策、政治乃至军事力量的全方位支持。
01 崛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几乎为零。旧中国仅遗留下来鞍钢、本钢、首钢等少数几家钢厂,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且因战争的破坏,许多设备已经无法使用。
当时这些钢厂的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中国的基本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钢铁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投入。得益于当时的国际援助,我国迅速兴建起一批钢铁企业,开始了钢铁工业的崛起之路。
在前八个五年经济计划中,钢铁产业始终被置于重要位置。
1949年至1978年间,国家共投资615.28亿元用于钢铁行业的发展,建设了鞍钢、本钢、武钢、包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东中西布局的钢铁工业体系,钢产量也从15.8万吨跃升至3178万吨。
尽管产量快速增长,但这一时期的钢铁生产环节粗放,效率低下,主要靠大规模投资驱动,工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发展模式无法持续。

1957年的鞍山钢铁公司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的改造升级。1980-1990年间,我国对老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迅速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1世纪后,钢铁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基本完成了核心设备的国产化,且在许多设备和产线设计等技术领域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钢铁制造大国。
这一阶段的中国钢铁不仅完成了技术升级,产量也再上台阶。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从2003年起,又相继跨越了若干个亿吨台阶,2018年突破了9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51.3%,直到如今我国钢铁产量仍占全球一半以上。
中国逐渐成为钢铁大国,但产业链上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进入2015年以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大、利润空间低”等问题集中暴露。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利用率不足70%,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行业的主线:一方面,国家实施大规模“去产能”政策,2016—2020年,累计化解粗钢产能超过1.5亿吨,地条钢全面清除;另一方面,环保政策趋严,倒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推动行业加速整合升级,河北、山东等传统钢铁大省纷纷推进企业搬迁入园、超低排放改造等举措。
国内钢铁需求走入下降通道,出口成为释放过剩产能的关键途径之一,而且中国钢铁面对全球同业的优势实在太大。自2015年以来,中国钢材出口持续高位运行,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达到1.1亿吨,占全球钢材贸易总量的23.4%,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02 吃亏
尽管中国钢铁行业牢牢占据全球老大的位置,但其的利润率却始终不高,而且因为周期问题导致波动很大。近20年来,中国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最高仅为6.9%,2022年以来销售利润率不超过1.5%,这个数字在整个制造业中都算是偏低的。

中国钢铁行业主要是在两方面“吃亏”:一方面,上游铁矿石资源长期被海外资本所垄断,售价始终较高,导致我国钢铁生产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本身集中度较低,且生产的90%以上是利润率较低的普钢,缺乏足够议价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近10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015年前十大钢铁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到35%,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44%。企业的兼并重组成了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并且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但铁矿石价格过高是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铁矿石占钢铁生产成本的40%-55%,是钢铁行业最主要的成本。优质的铁矿石资源基本被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几个公司所垄断,中国虽然也是铁矿石储量大国,但是由于矿石品位低,开采成本过高,导致我国铁矿石80%以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上游铁矿石企业始终拥有对整条产业链的定价权,赚取了丰厚的利润。2024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福德士河四大公司的净利润就达到414亿美元(3004.5亿元人民币),而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仅291.9亿元。也就是说,仅四家公司的净利润就是我国钢铁制造相关行业利润总额的10倍。
即便如此,中国也并未通过“反垄断“等针对性措施保住自身利益。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秉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很少主动采取打压措施。更重要的是,钢铁产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一旦“反垄断”影响铁矿石供应,包括地产、基建、制造等上下游行业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国外仅铁矿石产业受波及,影响相对有限。
因此,尽管中国是全球钢铁大国,但由于筹码不对等,实际上是缺乏议价权的。

但凡事有得必有失,海外铁矿石厂商虽然赚得盆满钵满,钢铁行业却生存艰难。
以美国为例,虽然其通过持股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但美国钢铁公司2023年的净利润率仅为4.7%,同样难以摆脱低利润的处境。他们既享受不到铁矿石产业的垄断利润,又面临着中国钢铁低价的冲击,压力巨大,不少国外钢厂都在面临生存危机。
如韩国的现代钢铁和浦项制铁,2023年底就关停了部分工厂;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计划减少四分之一的年产能;美国钢铁公司也在2023年底宣布,为了应对经营困境,将出售公司,智利最大的钢铁企业于去年停工破产。
为保住本土钢铁产业,很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既然上游铁矿石惹不起,他们就将目标对准“竞争对手”——独占鳌头的中国钢铁行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众矢之的。
03 围堵
各国以保护本国钢铁企业为名,频繁对中国钢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且这一趋势正愈发明显。
仅2025年1-3月,针对中国钢铁及金属制品的反倾销案件就已高达70多起,涉及的国家包括美国、韩国、越南、澳大利亚、南非、秘鲁、欧盟、印度和印尼等,既有经贸合作关系好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经济产业有竞争关系的国家,几乎遍布全球:
韩国2月20日决定对自华进口厚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为27.91-38.02%不等;
越南2月21日宣布对中国输越钢铁产品征收19.38%、26.94%和27.83%共3档的反倾销税税率;
美国3月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的措施;印度3月提出对多种钢铁进口产品征收12%“紧急保护税”;
欧盟从4月起削减15%钢铁进口配额,超量部分加税25%。
尽管欧盟、印度等国的措施并未明确针对中国,但其紧跟在美国政策后提出,背后的逻辑,是怕中国的钢铁“绕道”进入,冲击本土市场。
一些国家甚至打起了中国海外钢铁资产的主意。近期,英国政府紧急召回了复活节休会期的议员,通过紧急状态法案,将“赋予英国政府指导英国钢铁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维持工厂生产、在必要时强行进入工厂以保护资产等权力。”
而目前英国钢铁公司的控股方,是中国企业敬业集团。
对中国钢铁竖起壁垒的国家中,不少都高度依赖中国钢铁进口。如2024年我国出口到越南和韩国的钢材量分别为1274万吨和819万吨,分别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1.5%和7.4%,是中国钢铁出口的前两大市场。反倾销措施实施后,中国钢铁价格在这些市场可能失去优势,短期必然会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出口产生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国家对中国钢铁加税、调查,最终的目标可能并非真正“培育本国钢铁产业”,而是直接通过加税获得政府收入和经济利益,将低价高质的中国钢铁变成其牟利工具,这与反垄断或反倾销的预期目标并不一致。
受益于中国持续增长的生产力,长期来看,中国钢铁产业正在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除集中度有所提升外,钢铁行业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中国已经在高端轴承钢、航空钢材、高强度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等领域完成了国产化替代,目前的行业技术水平足以应对绝大多数产品需求。
另外,过去为人诟病的环保问题也有所好转,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幅为5.87%,其中吨钢二氧化硫排放大降81%;吨钢烟粉尘排放降幅达到70.8%。
中国钢铁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相比全球产能的规模优势,这让中国钢铁行业有足够的底气穿越周期低谷,这也是钢铁企业在目前需求差、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仍然能持续经营的基础。
另外,中国的钢铁出口并不仅仅依赖于单纯的贸易流通,它和大基建及其他制造业产品密切相关,是依托于供应链的系统性工程。这些产品涉及电机、电气、机械零部件、车辆及配件、家电、医疗设备等,均位于中国出口商品的前列。
更重要的是,中国承接了大量国际重点工程,尤其是在非洲、中东和拉美地区,这些项目为中国钢铁“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广阔的市场。
04 写在最后
中国的钢铁行业,虽然在全球市场中屡遭外国垄断企业的压榨,却始终未采取不公平手段侵占他国利益。即便如此,中国钢铁在依靠自身不懈努力迈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仍接连遭遇各种限制与审查,显然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但好在中国钢铁企业自身有过硬的实力,且正在积极解决问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工信部发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也旨在推动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加强环保措施、以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钢铁行业不仅不是什么可以放弃的夕阳产业,还可以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周期中发挥出更加关键的作用。
只是,在行业劳动者们辛勤劳动、技术专家们攻坚克难、商业从业者们扩展全球业务的同时,更高层级对于钢铁行业全球流通安全的保障同样重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铁矿石原料的掌控能力,以及对滥用各种所谓“关税”、“反垄断”手段的制衡能力。